本不想写点关于圣诞的东东了,祝福短信、网络视觉冲击、电视媒体、街面打折……铺天盖地,过年也不过如此,这倒令我警觉起来,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黄皮肤的人却满是白种人的内囊,俨然已经是“香蕉人”了。
前年,北大清华等高校十博士联名发出了一份“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书,呼吁公众要“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12月21日《新民晚报》),为愈演愈烈的圣诞泼了一瓢冷水。 别说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今年开始的传统文化节清明、中秋等法定节日的设立不能说跟博士们的呼吁没有关系。
但“法定”似乎还解决不了问题,有人说,经济强势文化才能强势,有道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在经济上超越西方可能性不大,如果也同时丧失了“文化主体性”,那我们在这种“世界大势”中就会彻底迷失自我——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从来都是文化认同,失去了文化认同,我们变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人”,就可能搞不清楚“我们是谁?”最后的结局就是彻底丧失民族自信,对外不敢捍卫民族利益,对内不敢探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结果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全球等级体系的最低一级台阶上。
昨天有班主任跟我说,他班级的学生要过圣诞,问我怎么办,我回答:凉拌!开个班会,说说中学生该不该过“圣诞”的话题,这是一次绝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其实初中生只是想借此“由头”放松一下自己,这个要求应该满足,别让孩子们失望,元旦补上“迎新联欢”,这才娱乐、辨析两不误。
从年龄段来看,小学生的跟着感觉走,别人过,自己也想过过,热闹一下,至于“圣诞节”是个什么东东,大约就是圣诞树、圣诞老人、“铃儿响叮当”、还有那个美好的礼物梦想而已,至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坚守,他们才不管那一套;初中生则更多的是一种自主意识的觉醒,春节放假在家,现在有个“洋节”,又时髦,又能展现除学习外的另一面,于是乎特热情;到了高中生阶段,因为学业的压力暂时减缓了些,发发信息,互致问候;大学是个疯狂过圣诞的时期,中国的大学生是最清闲的阶级。工作人员就听之任之了,最忙碌的是商家,他们喜欢圣诞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文化在这样“群体失语”中显得岌岌可危。
越来越淡的年味是传统文化即将消失的警铃,很难想象,过着“圣诞节”长大的学生成人后还会记得“年”吗?
其实不独是圣诞节,情人节已经取代了我们中国最美丽的“七夕”节。现在的年轻人都知道2月14日要互送玫瑰花和巧克力,还有几个人记得7月初7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金枝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如此美丽的诗句和爱情观念却在区区玫瑰下伏首称臣!混沌、烧卖、饺子、拉面……全加起来也干不过一个“肯德鸡”;《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拍成电视,收视率还不如一艘沉了的破船。
不是我杞人忧天,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它传播的途径不外乎都是一个同化和异化、吞食与合并的过程。香蕉是很难保鲜的,首先变质的是香蕉皮,很可惜不是变白,而是发黑,进而恶臭,“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