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听课随想(34)小学生朗读的调子问题  

2009-05-14 18:41:57|  分类: 观课评课(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小学生具有一种缪斯的本能,个个都是朗诵家了,但随着年段的增高,这种本能是在退化的,到了高中阶段即使是集体早读课,也很难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了,有的只是一种浑厚的嗡嗡。从学生对于文本感情的把握程度、朗读技巧的掌握,应该呈递进发展的,相反在走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听小学语文课多了,这种感觉更加明显,一时间也理不出头绪,但仅从小学生的朗读来看,也有一些问题。感觉最深的是小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的同一化问题,不管什么文章,激昂也好、欢喜也好、平静也好。甚至悲情,孩子们一律选择高亢、中速、起伏有致;孩子们似乎掌握了一种旋律、一种调子,不管怎样的课文,一律用上同一个调子。积极欢快的《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是这个调,深沉、悲愤的《二泉映月》还是这个调。很多时候我们在感叹孩子们读得好的时候,不是基于“以声传文”而是因为“以声传声”。有好几次,我听公开课,看到的是学生的背影,孩子们读书时的动作都是一致的,小脑袋在作顺时针的圆周运动,小学女生大都扎马尾辫,从后面望去,马尾齐晃动,又是一番别样景象。

我想,既然文本的解读有一个个性化问题,其相应的情感表达——朗读,也应该有一个性化的问题,一个班能读出一个调,一本教材二、三十篇文章也是一个调,我们语文老师是否要反思了?我们的家常课,对于朗读的知道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只有朗读,没有指导?我听过一节公开课,上《夹竹桃》,是让学生齐读的,声音响亮、重音一致,节奏相同,听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但我心里很难受,如此整齐划一泯灭了多少个性理解?为追求合唱般的效果,孩子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训练。

丰子恺先生30年代曾经画过一幅漫画,画面上是一个个模子,相同的模子,模子上面刻了两个字——教育,意大利的思想家马拉古奇写过一首诗《其实有100》,意思是讲孩子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但却被偷走了九十九。

每当我听到孩子们富有气势的课堂齐读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谁偷走了那九十九?

 

 

  评论这张
 
阅读(681)| 评论(1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