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简约线条下的丰润之美(原创)  

2012-05-06 17:45:59|  分类: 观课评课(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说说武凤霞的《伯牙绝弦》课例

 

简约线条下的丰润之美(原创) - 三槐堂 - 三槐堂教育博客

 《伯牙绝弦》只有98个字(含标点),我们来温习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篇短文选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小学课本里选用文言文,明显带有“小初衔接”的意思,既然是“衔接”,小学的文言文教学重点仍然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上,但不少公开课,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过于拔高与拓展让学生在“云里雾里”中对文言文产生一种“敬畏感”,我想,这似乎不利于“衔接”的。

这个星期天有点“闲”,一“闲”,就“静”,据说“静能生慧”,于是打开武凤霞老师的《伯牙绝弦》课例,阅读几遍后,不禁叹曰:“善哉,其课例简约兮似简笔,丰润兮如醴泉。”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 汤问》中,是一个具有寓言意义的小故事,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文本的原生价值,如何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我们先来看看武老师的这节课的流程:先是解题,再是读文,三是学习“故事”,四是体味“知音”。其实,这四个环节是我行文之需而硬性分割的,实际上课堂的板块是相融的,整节课充溢着两个关键词:故事、知音。一个是“讲了什么”,另一个是“主题是什么”,由这两个关键词构成课堂的线条,简略而节省。

但这种简约的教学线条中却富含着细节的丰润,一种简略中的丰满和节省间的细腻。

第一,儿童方式的丰润。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从教学内容和对话形式这两个维度看有三种主导方式值得警惕:一种是低幼化主导;一种是文化主导;还有一种是机械训练主导。教育的功利性让教育缺乏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漠视儿童心灵成长的基本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儿童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体,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不仅是出发点,也应是归宿。

武老师这节课有贯穿始终的朗读、有贯穿始终的想象、有贯穿始终的语言训练、有贯穿始终的精神关怀,而这一切,都是可以称作儿童的方式。我们来看一个的例子,本文有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原文十分简略,武老师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一个故事引入:

师:(教师诵读)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师:伯牙啊,你在好友坟前挥泪痛悼知音,百姓却以为抚琴取乐,你心情如何?生:我十分难过。生:我十分悲痛。生:我十分悲愤!

师:你为什么而悲?生:为子期死去而悲。生:为这么多人竟然不知道我的琴声而悲。

师:又为什么而愤?生:我恨老天爷夺走了我的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与“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却笑形成对比,钟子期不仅是“知音”,而且“再无知音”。武老师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验伯牙失去子期后的“难过”“悲痛”“悲愤”,从而理解伯牙的“破琴绝弦,不复鼓”之举。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故事、体验、对比,无一不显现出武凤霞的儿童视角。

第二,学习过程的丰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再尤其是名师的公开课,我们已经习惯了“完美”,习惯了“行云流水”,习惯了师生对话给听课者带去的“震撼”。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遮蔽了课堂的真实性,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渐进性,即使“偶遇”课堂回答的“不完美”,名师们为演绎教案赢得时间也习惯了直接的“纠正”,学习过程的省略恰恰是生命体验的省略。我们来看这个细节: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断句出了问题,教师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把体验还给了学生。)

师: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一个词呢?生:相当于“啊”。生:相当于“呀”。(借助现代汉语来理解文言,武老师不失时机。)

师:是的。既然是语气词,想想这两句话该怎么断句?(生尝试练习。一生站起来读,依然读错,看来是上次的“支架”高了。这次武老师还是没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搭起一个更低的“支架”。)

师:把“兮”换成我们现在常用的“啊”体会一下该怎么断句。(生自己练习,这是课堂里最丰润的细节,是任何“告知”不能取代的。孩子们一会儿找到了诀窍,纷纷举手。)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这节课还有多处,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吧,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必然会引起权重的转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的转向。

第三,课堂“凭借”的丰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凭借。这是就语文教学的整体而言,单就一节课,都应该有所凭借。它可能是几则教学材料,也可能是动态的教学活动。黄厚江老师曾经总结了“凭借”在教学过程中的七大意义和作用:推动教学进程、搭建学习平台、深化文本理解、激活学生思维、组织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难点、丰富教学资源。《伯牙绝弦》虽短小,但其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具有文化源头的意义,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学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时,武老师先是让学生仿句:“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___。”当学生学会了如何仿句的时候,又不失时机进行巩固: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善哉,轻轻兮若清风!生:善哉,凉爽兮若清风!生:善哉,柔柔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乍一看,这个细节只是一次仿句训练,接下来,才知道是下面这个环节的凭借:

师:钟子期从伯牙舒缓的琴中,听出他心情的宁静。

(屏显)钟子期能从伯牙       的琴声中,听出他的              。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平静。生:钟子期能从伯牙高亢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激动。生:钟子期能从伯牙低沉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悲伤。生:钟子期能从伯牙急促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急躁。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轻快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愉悦。

当我们沉静在语言训练带来的美感的时候,武凤霞却话锋一转,原来,这段训练也只是凭借。

师:所以,我们说——(生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就叫知音,知琴音,知心音,知情音。

这种凭借的丰润正是武凤霞课堂的魅力,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的魅力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魅力的惊喜。

武凤霞的课,看似简单,却步步匠心、处处显示细腻之美、丰润之美。儿童方式、学习过程、课堂“凭借”,这些丰润的细节让武凤霞的《伯牙绝弦》充满着艺术的张力,只是,这次是看“实录”,莫若亲临课堂去感受凤霞老师简约线条下的丰润,那定如三国时期锺会《蒲萄赋》中句子所言,“仰承甘液之灵露,下歙丰润於醴泉” 。我与她,虽学段相隔、城市不同,然不改期待亲临课堂聆听之殷殷。

 

附一 武凤霞《伯牙绝弦》(暂略)

 一

师:我这里有一首诗,谁来念。

出示: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朗诵,有板有眼,感情充沛。)

师:读得非常好。这首诗出自一个千年流传的故事,这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伯牙绝弦》。(师板书)

师:“弦”是什么意思?

生:琴弦

……

 

附二 闫学《伯牙绝弦》

特级教师闫学《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文本透视: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一)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生:知音!

(二)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生: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三)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回味绝弦:

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

出示课文(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生共读课文。

师: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再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正是——出示下列诗歌学生再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要找到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难上加难。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难受吗?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还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视;交流:

生:在茫茫人海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是老天的安排,俞伯牙一种子期为指引是多么短暂啊,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

师:好一个流传千古!

生:伯牙,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你没有了心灵依靠,我也替你难过,没关系,我相信人生还是会有知音的。伯牙,你振作起来吧,我们都看着你,振作起来吧!

师:听你的声音,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理解伯牙,劝伯牙可以寻觅人生的第二个知音!

生:伯牙,知音却难得。你的知音离你而去,这种痛苦是常人不能想像的,不能理解的,愿你考虑再觅知音,这也是子期盼望的。

师:你也觉得俞伯牙可以再觅知音!

生:俞伯牙,你不要再伤感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再找到知音的,我觉得人生有一个知音已经是很难得,我现在就有一位知己,我很珍惜,也很快乐。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人生的路还很长,你要好好走下去,在音乐方面再创辉煌!

师:祝贺你,找到了一位自己的知音,你很快乐,是吗?

生:伯牙,我十分同情你,月有阴晴圆缺,他的死也许让你感到非常难过,但我想如果子期还活着,也一定不会赞成你摔琴绝弦的。他一定希望你在音乐方面再创辉煌!

师:你觉得如果子期在世,也一定不会希望自己的知音俞伯牙这样消沉、绝望,是吗?看来你是真正理解了知音的含义。

生:俗话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你和钟子期虽然是音乐上的知音,生活上的知音,生命中的知音,心灵上的知音,但是总有一天会分开的,所以你不必太过悲伤,振作起来吧!

师:你觉得人生在世,聚散乃是家常事,是吗?那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心打开,不必把整个心灵关闭,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走一条宽阔的路!

生:伯牙,别难过了。子期一死,但你们真正的友谊留下来了,虽然知音难觅,但是曾经有这样一个知音与你为伴,你应该知足了!

师:子期虽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这段动人的故事,却并不因为子期的死,也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彩。我们现在不是在读、在品、在讨论这个故事吗?听了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我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在苦苦寻觅自己的知音呢?知音不分年龄,你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阶层,虽然知音的范围如此广泛,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我们的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知音难求,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知音,那是命运的恩赐,那是人生的幸运,应该备加珍惜;但假若没有知音,或者和伯牙一样曾经拥有知音但最后失去了知音,我们也可以把寻觅知音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也许我们最终依然是一无所获,但幸福往往不在结果,而在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所以我希望同学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悲剧,我们更应该从这个故事中见证一份人生的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

六、深悟绝弦:

师:对知音的寻求是超越时空的,每个时代的人都忍不住发出知音难求的感叹。两千多年来,伯牙子期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各种正史典籍中也均有记载:《吕氏春秋》、《列子》、《警世通言》(课件出示)。关于这个故事,人们有赞叹的,有遗憾的,更多的人思绪万千。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已经成为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高山流水》。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一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师:这一段动人的乐曲后来成为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而这段伯牙绝弦的故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眼光会不一样,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看问题的眼光也会不一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答案,当然也可以留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思考,去品味。最后让我们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

师:这正是: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下课!

 

附课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é)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⑦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⑧世再无知音,乃擗(pǐ)⑨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⑧谓:说。⑨擗:摔。

资料链接:

俞伯牙、钟子期是我国春秋时代人,据说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妙或知心朋友。

 


 

  评论这张
 
阅读(1022)|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