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教师马赛克文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原创)  

2007-12-18 22:06:15|  分类: 品牌管理(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1年我负责抓初三的一半,有12个班,我这一半师资明显的弱于另一半,很多是新手,生源质量也略低于他们。但最终在2002年中考中我们“战胜”了对手,总分超出了近10分。“胜利”的原因很多,但团队的合作绝对起了决定性作用,“新手”们团结协作,没有“球星”,但却组织出了一只能打善拼的“球队”;对手则正好相反,几乎个个有无锡中考经验,有的堪称“老到”,但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最典型的是一个语文老师,他的“经典动作”是把印刷好的讲义“藏”在腋窝里,生怕被“对手”看到。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种教师之间貌合神离的现象可称之为“教师马赛克文化”。它是在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派别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渗透中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在貌似合作的现象背后,教师个体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对于教学经验和技能多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他们很少进行互相的交流和合作。这是种“个体马赛克文化”现象,表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是不干涉主义。

还有一种是“群体马赛克文化”,是指整所学校分裂为一个个独立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竞争的团体,教师个体分别忠诚、归属于某一派别群体。在不同的群体和集团中教师们看起来互相敬重,互谦互让,还不时地进行各种合作交流,但实际上他们也并不因此而加大合作,仍是貌合神离。这种现象多见于集体备课和评课,备课时,有所保留的说一说,无关痛痒的备一备,内心嘀咕:“不要教会了徒弟饿坏了师傅,猫教老虎还留着爬树一招呢!”评课呢,一味“表扬”,好话与谎言并用,或者干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马赛克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广大教师,他们天然的缺乏合作意识,存在着固有的个人英雄主义;而由此形成的自我中心,强化了“马赛克”意识的形成。加之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残酷”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复仇”心理最终确立了“马赛克文化”的形成。但从行政的角度看,试图弱化这种“马赛克文化”,以期形成地域化特点,一致对外,但老师们并不真的买你的帐,他们有“两面性”,在“谦和”外衣的包装下是一颗滚烫的“置人于死地”的“仇视”心态。“假合作”或“有限合作”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马赛克文化”是有民族劣根依据的,柏杨先生说一个日本人是猪,三个日本人就是虎;而每个中国人都是虎,三个中国人成了一头猪。这个比喻很“刺眼”,因为先生挖出了我们的灵魂的丑陋。“马赛克文化”直接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的创意和想象。“群体马赛克文化”则由于教师群体马赛克文化具有低渗透和高持久的特性,造成了各群体的不均衡发展,而某些学校教师的派别,主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基础。

消除“马赛克文化”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一所学校的团队文化是否是先进文化,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看他的兼容性,二是看他的认同性。比如,我校的核心理念是“精神家园”,百年来,我们在营造师生“精神家园”上我们做足了文章,所以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包括多国外教在内的人才,“英雄不问出处”,在缔造精神家园上我们只有一个名字。另一方面为消除“群体马赛克文化”要因势利导,强化各群体之间的渗透性和各群体成员的流动性,打破教师马赛克文化的低渗透性和高持久性。第三,警惕各类群体马赛克文化代言人的发展趋向,消弭其消极影响,引导其不断朝主流文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制度,消灭“个体马赛克”。

我非常欣赏我们的校训:同心、同行、同乐。这何尝不是医治“教师马赛克文化”的一剂良药。 

 

 

  评论这张
 
阅读(1458)| 评论(3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