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揣着勺子吃饭去
中午能享受免费餐,还很丰盛,是有点出人意料的。
是用餐盘,不锈钢的,有6个“窝”,其中两个专用“窝”,一个放筷子,一个放汤碗。
我们是用筷子,但问题来了,筷子是国货,据说可以开发智力,并是中国人比西洋人聪明的依据。但筷子是配碗的,碗可以端起来吃,不端起来不是祖宗的吃法,旧时的大人是要发脾气的,教训你:“碗也不端,以后没有饭吃了。”配上餐盘,筷子“能力”有限,饭也吃不尽,菜也吃不尽,菜里面的汤据说很营养,筷子是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了。
有人干脆将餐盘像碗一样端起来,但“窝”太多,需要用嘴逐个“拜访”;有的则弯下身子用舌头去对付,起码要噘起嘴,用尽吸力。这两种吃法很不文雅,我“妩日”教工断难采纳,只是瞄瞄四下无人时,有人偶尔为之。大部分让有营养的汤和杂碎倒在垃圾桶参加食物链去了。
今天中午再次饱受残羹和汤的“诱惑”,打定主意:
明天,怀揣着勺子进“康苑”。
二、孩子大了咋变了呢
很多人都纳闷:小学生那么可爱,为什么到了高中就变得“不听话”甚至“面目狰狞”了呢,难道“不听话”和“面目狰狞”是成熟的表现?既然我们时刻都在对孩子进行着教育,为什么受过“教育”的大孩子会常有“越轨”之举,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学生却天真烂漫呢?教育出了问题?
你会有无数的答案告诉我,但我还有疑问:
我从三年级抽一个班,你从高三抽一个班,朗读一篇散文,肯定是三年级赢,难道“朗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如果是,这10年,语文老师干什么去了?再说“创新”能力,高三的学生敢于“胡思乱想”吗?恐怕更多为“标准答案”所囿吧。前几年的关于“O”的实验还没有答案的。
孩子大了咋变了呢?
三、垃圾桶的学问
总务处A主任最近和很烦恼,校长一再批评校园卫生没有抓好,尤其是篮球场卫生,与学校整体洁净氛围和文化环境极不协调。
A主任求教于W君,W君讲了一个故事: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很多小区路段是不明确的,一段时间后,一条路被人“走”了出来,那即是“路”了,设计师赶紧给标上,此谓“人性化”也。
A主任恍然大悟,第二天,篮球场的四个角落多了四个垃圾桶。
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个垃圾桶的周围还是一片狼藉。A主任又被校长剋了一顿,跑到各分校诉苦,要求各分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第二天依旧狼藉。
再问计于W君,W君笑曰:你明天把新增的四只陶瓷狮子换成敞口式塑料桶试试。
A主任依计而行。
晚上,行政会议上校长表扬了A主任,说他善于动脑筋,在实践中贯彻了以人为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