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听课随想(3)目标定位深入些、再深入些  

2008-02-27 17:08:48|  分类: 观课评课(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X老师很勤奋,也很谦虚,他电话邀我去听他的课,在怕有人听课的主流情绪下主动邀请,就这一点就很不简单,对于我,那点“没时间”的借口也不好意思溜出口了。听完课后,他两次打电话让我给他评课,年轻人如此谦虚,我得做个诤友,不能三言两语,打发了事了。

他上的是《曹刿论战》,主要流程是这样的:

1、 老师说本文是“曹刿与鲁庄公围绕长勺之战展开的论述”,让学生评价这句概括。(这个问题有点突兀,对于一篇文言文,起码要在疏通字词后,完成概括,再说这个概括也没有明显的不足,事实上学生也无从答起了,只好自己公布“答案”了。)

2、 布置学生用8分钟疏通字词,并提醒学生疏通字词的主要办法,8分钟后,指名一生口译,又让另一生指正其错误。(这个环节是必须的,尤其是疏通字词主要办法的强调,很有必要;但为什么要强调是8分钟?有时太精确了,反而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还有,让一生通篇翻译,即使有错误,也不利及时订正。)

3、 重点字词的练习,X老师出示了“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两类题。(本文的确有大量典型的古今异义和句式倒装的语法现象,但老师没有出示例句,只是满篇语法知识的投影;再看这个环节是重点,不宜走马观花。)

4、 作者笔下的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老师最后说曹刿是:爱国的人、远见的人、直言的人、思维缜密的人、善于抓住战机的人。架空分析是语文课堂十分突出的现象,有的是“准”架空分析,学生凭感觉分析,回归文本的要以在一个“归”字,何谓“归”,融入其中为“归”。)

5、 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哪些地方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老师的结论是:取信于民、善用战术、抓住战机。我看这个结论有问题,老师的问题是“哪些地方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而不是“体现出他怎样的军事才能”,本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却由于老师的疏忽,剑走偏锋了,惜哉!)

6、 文章的主要艺术手法有哪一些?(老师的结论是:语言描写、对比衬托、详略得当、过渡自然。我想起了一个小品,好像是某办公室主任没有去开会,最后编出的会议内容四点和同样没开会的经理一模一样,更离奇的是,电话会议传达的四点竟也是那四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左传》文字洗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曹刿论战》无疑是其代表性作品。鉴于此,本文的教学我们不妨分三步走:

第一步,理清课文思路。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中第一题就是这个设计,我们还可以在单一一些:“曹刿论战”曹刿有“二论”,战前一论论民心所向;战后二论论抓住战机。“一论”“三问三答”;“二论”两层论述。

第二步,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鲁庄公(肉食者)的“鄙”与曹刿(素食者)的“远谋”。鲁庄公战前“何以战”的短视;战中的急躁冒进(“鼓之”、“驰之”);战后的“问其故”的“傻冒一问”,都体现出鲁庄公的“鄙”。而曹刿的“远谋”从回答“其乡人”的话就已经开始了。

第三步,分析洗练的对话描写。如,战中曹刿根据战场不同形势所作出的四次抉择:“未可”、“可矣”、“未可”、“可矣”,语言洗练,把一个战斗中精明果敢、镇定自若、坚定自信的实际统帅形象跃然于纸上。再如,写战后曹刿论述战术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是一种补叙的笔法,也是全文的重点,此段对话,是集中体现曹刿“远谋”的段落。曹刿不仅在战争中“知其然”,还能在战后阐述其“所以然”,是集军事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军事家。 

 X老师很想在一节课中囊括所有,结果是贪多嚼不烂,走了泛泛而论了路了。我一直的一个观点,是课堂目标一定要“小”、“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的深。

(还有两个细节:一是两个字的读音,一定是口误,一个是“小惠未徧”的“徧”,通“遍”,读成“biàn”,通假字同音同意;还有一个“夫战,勇气也”的“夫”,要读成fú。至于课堂上,一定是要称呼学生为“同学”而不能称为“学生”的。)

 

附《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评论这张
 
阅读(564)| 评论(1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