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听一位全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介绍他的工作经验,他谈到了他的“三早三迟”:早上、下午、晚自习比学生早5分钟;放午学、放晚学、晚自习后比学生迟走5分钟。听后很吃惊,优秀班主任的优秀原来就这么简单。后来做了管理,于是乎在很多场合“推销”这一做法,因为涉及老师工作时段,也不好作行政规定,到头来,真正坚持“三早三迟”的并不多,我进一步明白,优秀就是让简单的事情成为习惯。
“三早”,那时学生还没有来到教室,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场”,教书育人的“场”,一位真正的老师,热爱这份职业的老师,他的那份热爱首先是从热爱这个“场”开始的,可惜的是,很多老师除了上课(有时还迟到、早退)就再也没有兴趣哪怕在那里多呆一分钟。早到了,打开门窗通风,冬天打开空调;看看昨晚的值日是否认真,孩子们的物品摆放是否整齐有序,教室里清洁用具是否在固定的位置,多媒体还正常吗,教室有没有安全隐患,看看今天的课表,有没有老师请假,有几节室外课、实验课;如果有你的早读课,还可以事先把早读内容、要求、检测方式等板书好。处理好一切,“早会”的内容就了然于胸了。然后,站在教室门口,用笑脸,真诚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陆续到来。
很多班主任责怪孩子们来到教室半天静不下来,殊不知,老师的早到会让孩子们迅速从顽童的角色进入学生的状态。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有“教室情结”,难以割舍的教室情结。
做到“三迟”不容易,眼看同事们都下班了,即将享受家庭生活,所以上班的脚步永远是慢腾腾,下班的脚步永远是急匆匆。班主任“三迟”可以瞭望一下学生的课桌整理,好的习惯是从整理课桌开始的,整理课桌需要“整”和“理”,尤其是“理”还涉及分门别类,有时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梳理,整理还需要有一份闲适的心情。这些都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我们的“迟”能发现这种习惯培养过程中需要的提醒、强化、鼓励与示范。
我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优秀班主任,“三迟”是把学生送到宿舍去以后再回到教室的,很不容易,但他乐此不疲,我说,你把班级当作“家”一样的去经营了,他说,确实是我的第二个家,不同的是,我在第一个家享受的是生活的幸福,在第二个家享受的是职业的幸福。
享受职业幸福,臻境界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