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选点突破”与“多点散开”(原创)  

2009-01-13 17:03:08|  分类: 阅读教学(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长文”与“短文”教学设计艺术差异例谈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较长的课文,按照余映潮先生的说法“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短文呢,“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凡千字左右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因文章篇幅有别,在教学设计中自然应有较大差异。对于“长文”,要因文、因单元要求、因生源实情、因教师风格等选定一两个“点”,进行突破,以达到突出重点、消化难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对于“短文”,则可以进行“多点”赏析,以达到立体使用文本的目的。

“删繁就简三秋树”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名句,意指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树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长文”可抓的“点”有很多,总认为这里需要讲透,那里需要到位,常常是条分缕析、喋喋不休,教学的效果是面面俱到却又浮光掠影。这样就需要“选点突破”,将一个“点”讲深、学透。“长文”的选点,一般有这样几个切入口(选点):

一、从文章题目选点。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训练和优美语言的赏析活动。选文的题目往往就是“三秋树”的“脉络”,对于长文的解读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在设计文化散文《风雨天一阁》(余秋雨)时,紧扣题目,设计这样两个问题:天一阁是什么楼?为何用“风雨”修饰“天一阁”?就可以轻而巧地进入文本,直抵中心,达到了长文短教,长文精教,举重若轻之教学效果,也让学生体会到那一份厚重悲怆的文化历史。

二、从情节入手选点。“长文”如果是小说类,则有故事情节,情节中有中心事件;如果是散文类,则有线索隐含文中,这些都是可抓之“点”。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学《皇帝的新装》,其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的:(1)学生阅读全文,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2)展开讨论,从同学们归纳的动词中找出最恰当的的一个(骗);(3)讨论故事中人物被骗的的原因。(4)讨论孩子没有被骗的原因。全文的教学紧紧围绕一个“骗”字,放得开,收得拢,进得去,出得来,既研读文本,又训练思维,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堪称阅读教学的经典。

三、从最能体现(性格、主题)的关键处选点。一位老师教学《宝玉挨打》,抓住一个“哭”字展开,先分析众人的哭相,后探析不哭之人不哭的原因,再找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接着想象迎春、探春和惜春来了会不会哭,赵姨娘、贾环来了会有什么反映。这一“哭”,情节、人物内心、主题可都出来了,不可谓不妙!

再如《雷雨》,长期以来,很多老师用心探索了解读作品节选部分的不同途径和方式。除了抓住剧情,抓住矛盾冲突、抓住人物性格,抓住潜台词等通常的途径之外,有的老师从洋火、衬衣、照片、钱等道具入手进行解读,有的老师抓住人物台词中“我们”“他们”“我”“你”等称代的变化进行解读,有的老师抓住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变化进行解读,途经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理想的的效果。

四、从主题的深刻性选点。我在上《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了进一步理解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安徒生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来揭穿谎言”;第二个问题是“假如没有最后一段,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会受到影响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得出了“谎言并不难识破”、“揭穿谎言就要讲真话”、“老百姓并不顽固”、“皇帝在真话面前也会‘有点发抖’”等结论,有效的加深了对于该文的深刻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段,学生认为,认识到错误并不意味着立即能改变错误。这种理解就拓宽了《皇帝的新装》的普适意义,超越了一般童话的道德教化价值,揭示了人类一些普遍的心理现象。

五、课文“变形”选点。余映潮老师《七颗钻石》课例的第二板块——“畅游智慧泉”,他设计了四个话题:“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四个话题,四次变形,通过变形前后的比较,体会作者的深意和行文的艺术。

以上是“长文”的选点办法,“短文”的“多点”应体现一个“细”字,余映潮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说,“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怎样做到“细”,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多点并行”,还有一种是“一点散开”。上面所例举的“长文”的选点的5种方法在短文中可以并列选用,“多点并行”,以求其“细”。

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这节课还是沿用了他的总分总式的“板块式”课堂结构:

总——完成三件事,学生先齐读一遍;再出示关于苏轼的四则“助读材料”;再明确本节课三个任务(有味的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

分——“有味的朗读”让你给学生带着四种感觉去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有味的分析”是将课文进行变形,可以有多种层次划分的方法;“有味的欣赏”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老师总结出“六美”:美在篇幅的精短、美在内容的丰满、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的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美在“闲人”的意味。

总——余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从整节课来看,有三个“大点”,朗读点、分析点、欣赏点;从每个“大点”再去看,又有若干个小点。“朗读点”不是泛泛地读一遍了之,而是“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种,这样就艺术地细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分析点”是由学生去分段,三种不同分段意见体会出了文章的“起承转合”和表达方式的精妙。“赏析点”则赏析了这篇“神品”的字、词、句、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情感等若干个小点。课的最后,余老师又进行了一次“散点”总结:“六美”(篇幅、内容、结构、月色、情感、“闲人”)。

“短文”大多数是一些文言文和现代散文,还有一些是较为浅显的如童话,“多点并行”会影响课堂有效性。此时宜采用“一点散开”的方式进行。

“全国优秀语文老师”徐杰老师在上《七颗钻石》这则童话的时候,因文本较为简单,但托尔斯泰的这则童话从写法上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徐老师紧扣童话创作手法这一“点”,通过提供实例,学生探究的方式,找出了本文十种“创作手法”:

1、背景。文章开头交代大旱灾,为故事发生、人物出场交代背景。2、巧合。小姑娘累得睡着,神水天降;被绊倒,水罐安然;第一次要喝水时,遇小狗;第二次欲喝水,逢路人。巧合让故事一波三折。3、线索。水罐的四次变化就是故事的线索,它串起了故事情节。4、铺垫。水罐变银、变金、变钻石、变星星,水罐越来越珍贵,爱也越来越深厚,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深入。5、想象。罐子的神奇变化,结尾的神奇瑰丽,奇特的想象,给本文以生命。6、细节。……7、拟题。……8、暗示。……9、渲染。……10、升华。……

这种“一点散开”的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是在不多见,也为短文的“多点散开”提供了一个范例。

当然,无论是“长文”的“选点突破”之“点”,还是“短文”的“多点散开”之“点”,都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编者、尊重学生、尊重学术界一般认识,唯有如此,方能“用教材教”好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增强。

 

 

 

 

  评论这张
 
阅读(553)|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