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2010.第六期 专家点评)
赵福江老师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是深藏“民间”的。看了前文中老师们对于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的描述、分析、破解,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认为,只要有班级授课制,这一对矛盾就永远存在,大小而已,而矛盾的根源在于两者间对于教育的理解的差别,其本质是由于人是情绪化动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在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各自的“修己”。我们试图用“忍耐”“担当”“破解”几个关键词来演绎矛盾产生后具有连续性的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学会忍耐。许多教育家都把“忍耐”作为一种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合理地、适当地、及时地运用“忍耐”心理,不仅能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还可以让同事之间产生一种和谐。前文中5个案例矛盾的激发看起来是因学生而起,但都因双方缺少“忍耐”所致。
《从公开挑战到真情留言》中“我”“内心的怒气仍在翻涌”,“于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请呵护孩子的健康,请保证孩子们全员锻炼’,后面还加上了三个偌大的感叹号。”《你的唠叨是一种资源》中“我”“朝着秦老师怒吼了一句:‘你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一杯茶水暖人心》“我头也没回地说了一句:‘其他老师为什么没向我反映呢’。”《关键时刻,学生帮了我》中科任刘老师“火气更大了”,“真是谁家的孩子像谁,谁带的班级随谁。”《班主任,请不要无视我的存在》中“我”“质问她为什么要用我的课来量视力。”这些伤人伤己的过激之词其实都可消弭于忍耐中。
虽然,案例中的矛盾最终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但造成的彼此的伤害却是永远的,对于语言的伤害,我们可以选择遗忘,但伤痛却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和我们作对。我们反对第一个不忍耐而“出言不逊”的人;但忍耐,对于第二人而言更重要,毕竟,第一个人“事出有因”而“怒不可遏”。这样说,对班主任好像并不公正,但“任劳”还能“任怨”的老班们,从事班主任的那天起,我们就已经选择了忍耐。
邹韬奋说:“我觉得,忍耐性也是教师的一个特性”。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更把它视为教师职业要求中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之一。他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还告诫人们说:“在你叫喊之前,请先忍耐几秒钟,想一想;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的和你的学生谈话。”跟学生如此,跟科任老师也应如此。星云大师谈到自己一生修炼时曾说:“确实,我一生惟一的办法、惟一的力量,就是忍耐。”不会忍耐,和自然人还有区别吗?
第二,学会担当。科任老师们普遍存有“两个凡是”的错误:凡是班级出了问题就是班主任没有把班风抓好;凡是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交由班主任去解决。“你们这个班,班风太差”“把你们班主任找来”是这些科任老师经常说的几句话,殊不知,自己也有教育的责任,从道理上看,自己课堂里发生的一切应该由自己负责,把矛盾交给班主任本身等于宣告自己无能为力。科任老师们要学会担当,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能锻炼自己的教育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师。
班主任呢?我们是无法推卸自己班级发生的任何事情的,在中国,每一个孩子从踏入校门开始,“班级”几乎就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曾经的班级代号,终身难忘,而在这个“家”里,您是家长。美国等国家的班主任只在小学有,从中学起就只设教学班,而没有行政班的划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教学班进行。通常每学期开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进度,并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课程。学校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划分出教学班。而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学会了担当,科任老师有更多精力进行教学,也会赢得科任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还能进一步凝聚起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集体的力量;从现实上来说,班主任对学生实情更了解;从教育的技巧上说,班主任处理问题会更专业。
第三,学会破解。忍耐了、担当了,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很多人就到此为止了,这不是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法,这叫“不了了之”,“推、拖、拉”,典型的中国式管理的陋习。也为今后矛盾的继续发生埋下了隐患,前文中几个案例的破解之法,赵老师的“真情留言”、刘老师寻找“唠叨”背后的教育意义、牛老师的“一杯茶水”、石老师的让学生充当“创可贴”,都是充满着智慧的“情感疗法”,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这对矛盾解决了。需要提醒的是,这些做法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更专业的做法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对,就是另一对矛盾的另一方:学生。这是两对矛盾的源头,没有有效的解决,教育也就失去了一次机遇。
《一杯茶水暖人心》中科任蔡老师的抱怨:“牛老师,你班的学生太气人啦,有4人连着两天不交作业,说不会做,我问为什么不找我,他们说没时间。”如果“不交作业”这个问题没解决,今天“一杯茶水”暖了蔡老师的心,我怕明天学生继续不交作业会冷了蔡老师的心(当然,我相信,牛老师是做了的,只不过文中没表述而已)。
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矛盾一般有两种原因而起,一种是两人因教育观念差异产生教育行为的矛盾;一种是因学生而起。前者解决起来较为复杂,需要学校长期的理念培训,甚至国家宏观政策的变革。“因学生而起”情况居多,破解之法无非两条:一是从学生入手;二是从科任老师入手。从学生入手重在“理”,从科任老师入手重在“情”。对于学生,讲清道理最重要,对于科任老师,要的是一个“面子”,师生之间,没有化不开的疙瘩,用心去“破”,一定有“解”。
综上所述,“忍耐”是前提,“担当”是核心,“破解”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他们注定也有一个核心,叫——尊重,师生之间、师师之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