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指瑕(5)“探究·练习”设计功能不明确(原创)  

2010-06-12 20:43:02|  分类: 阅读教学(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课程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解决“用什么教”(课程)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关注教材选文,却忽略了选文后面附着的“练习”,苏教版称之为“探究·练习”,什么样的“练习”是科学的?郑桂华老师概括为具体化、阶梯化、流程化,“具体化”就是把指向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阶梯化”就是使小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前一个问题引出下面的问题,使学生踏着问题的阶梯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流程化”就是训练题是学习流程的引导。

       苏教版的“练习”设计基本偏离了文本,甚至偏离了语文,我们还是来看一则设计:

       《繁星》,作者:巴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一  繁星的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二  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作者应用拟人的方法,把星天比做母亲,把星星比做朋友,并和他们谈话。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三个句子略)

    三  巴金读过不少天文方面的书,认得一些星星,那是二十世纪20年代初的事了。当今,人们对于宇宙星空的探索不断深入。找有关科技书或报刊读一读,约几个好朋友,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你的体会。

    四  熟读课文第三段。

       第一题和第三题都是让学生谈自己观察星星的感受,不仅设题重复,而且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说实在的,巴金的这篇《繁星》实在没有太大的教学价值,文学上近乎于学生的一篇中档作文,如果硬要找到价值点的话,不同时期对于星星的感受不同,因而描绘语言有别倒也可以“探究下”,但“探究·练习”置此不顾,偏要让学生去谈自己的感受。第二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半点挑战性,最简单的拟人修辞,倒是三处拟人形成不同年龄段的感受还有点价值,可惜题目中没有涉及。第四题,属于废话,为什么第三段熟读,其他不用吗?“重点读一读”倒还说得过去。

       如果用郑桂华老师对于练习的具体化、阶梯化、流程化来要求,恐怕这等练习要打零分了,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自然也谈不上根据目标设计小问题,也谈不上阶梯性了,学生看到这样的练习,恐怕于自主学习并无启发。

       我们来看看国外教材练习的设计:

       1.从给出的四段文选中,让学生研究故事的四种不同的开头方法。

    2.让学生填写表格,摘出以上四段文选的细节。

    3.结合上述四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得出知识——说故事人的两个视点(无所不知的作者与第一人称叙述)和两种方式(用书信的形式与用游记、日记形式的讲述)。

    4.学生叙写故事主角的日记两则。

    5.给出两篇选文,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开头,并说明作者所选择的视点。

    6.讲解说故事人的其他决策;故事有哪些人物?故事在哪里发生?

    (摘自《外语文教材评价》柳市镇 洪宗礼 主编)

       这里的练习的设计目标十分明确,也十分集中,就是文章的叙述方式(记叙文“六要素”),文本成了练习的材料,题目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载功能、结构呈现功能、学习指导功能。(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而“学习指导功能”主要是通过“探究·练习”来呈现的,苏教版教材基本属于文选集,因起练习设计功能模糊,师生在学习中基本放弃练习而另辟蹊径。有一些版本,比如人教版,学生基本可以借助练习去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练习去设计教学。“用什么教”和“怎么教”,一套教材就完成了此项使命。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使用苏教版的老师们要么抛开“练习”,自我设计教学过程;要么陷入练习的误导,进行了一系列的非语文工作。前者忙死了语文老师,“西方教师的课时量与批改作业量比中国教师多不少,工作强度却并不显得大,之所以这样除了应试色彩淡一些外,与他们备课相对轻松、不用费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无关系。”(《语文有效教学》 郑桂华)后者呢?更可怕——

      再来看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颗枸杞豆》是练习设计:

       一  “我”童年的乐园是门前山谷里的小树林,鲁迅童年的乐园是百草园,比童年的乐园呢?这三个童年各“乐”在哪里?这“乐”与以后的发展有哪些联系?

    二  下面这几句话都写到太阳,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讨论下面的问题。(略)

    三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哪些谜语?后来“我”为什么一下子猜到了?“我”悟出了什么道理?

    四  熟读课文。

    假如我们据此设计自己的教学,恐怕要误人子弟了。第一题找“乐”,还要说“乐”与今后发展的联系,有联系吗?我怕是瞎联系,再说,这不是语文问题,是“思品”课,谈谈童年,说说今后职业规划。第二题有一些价值,但出发点没有落实在修辞和艺术手法上。第三题是关于小说主题的,但这种“悟”(以三叔一生的教训为鉴,以现在为起点,抓紧学习,勤奋学习。)很多程度上是今后的事。第四题,让我说什么的,又是一句废话!

    《三颗枸杞豆》的价值点在哪里?这是一篇小说,从人物、情节、语言、主题都可以入手,但这里的练习似乎有意避开这些核心价值,这个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莫非要找“趣事”?那简直是一定的。只是,为了服从单元主题,把好端端的一篇小说的主要价值点给忽略了!这些败家仔。

 

 

 

 

      

  评论这张
 
阅读(924)|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