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开放式网络议课”的实践与主张(原创)  

2011-04-05 15:54:28|  分类: 品牌管理(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此文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1.06)

我校校园网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社区——“开放式网络议课讨论区”,这个社区是2006年开始建立的,截止今天已有主题2084个,共139 页,它业已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我校“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建立的研究站,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必将继续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每天早上,上班后,当我们打开校园网,就会弹出一个窗口,告诉你,今天七、八、九年级有三位老师被“随堂抽课”了,还有第几节、哪个班、学科、甚至教学内容(我校教师进度是上网公示的)等信息。同时,校园网首页“开放议课”栏也出现相关信息,一点击,就进入“开放式网络议课讨论区”,就可以进行“议课”了。“开放式网络议课”的实践与主张(原创) - 三槐堂 - 三槐堂教育博客

传统的议课(也叫“评课”,“议课”更符合对话理论)需要把大家拢到一起“坐而论道”,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不能进行大面积的、深入的议课。很多学校一个月只有一、两次议课的机会,还不能“各抒己见”。我校的“网络议课”规定每周必须至少“议课”一次,不仅自己听过的课可以去“议”,没听过的课,看大家那么热热闹闹地“议”开来,自己也会忍不住“插嘴”的。网络议课扩大了辐射面,使一种基于小集体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行为变为一种社会化的全面开放的行为。能让所有的人参与到“议课”这项教研活动中来,是“网络议课”的第一大优势。

第二,有了“网络议课”,听课者会用研究的心态去听课。只听不议(评)的教研容易导致听课人“心灵缺席”,听课时“恹恹欲睡”并不全是讲课人的错,有了“议课”,哪怕只是“任务”,也会打起精神,不断用心与这节课进行“对话”,不时在听课本上写上一两句心得。我发现一个现象,当孩子们在“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室后面的老师也开始“乘机”“窃窃私语”起来,我曾多次提醒大家安静,但效果甚微。抛开听课“纪律”不论,也能看出老师们听课时思考之迅疾,话在嘴边,不得不说。研究的心态,让大家欲罢不能。

第三个优势是议课的时空拓展了。教师们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校内、组内开课后的议课经常因为没有聚集在一起的时间而不得不走过场,即使聚集在一起也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点到即止,交互面小、意见难以充分表达。网络议课,时间的机动性增强了,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跟帖议课。但为了防止“议课”时间无限延后,我校曾经在一段时期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议课的有效时间为48小时,后来解除了这个限制,但发现有些老师会拖拉议课,现在改为96小时。一段时间下来,老师们反映,这个时长的设定既“自由”,又不会让“黄花菜凉了”。

听完就“议”固然可以,但“议”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听课人还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去深入思考,大多只能对课的整个过程谈些肤浅的看法,所发表的评论感性的东西多一些,理性的东西少了些。网络议课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需要仔细推敲,查看他人的评课,查阅有关的资料,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引经据典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观察到,我校的网络议课很多议课的质量很高,还有的能用“学习优势教育”“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的理论来对接这节课,充满着理性的思考,网络议课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整理议课的角度。有的老师的议课就是一篇高水平的论文。议课的理性思考是“网络议课”的最大亮点。“开放式网络议课”的实践与主张(原创) - 三槐堂 - 三槐堂教育博客

第五,议课的研究风味浓了。我们规定,开课老师要在自己的议课区首先进行说课,谈谈课堂的环节、设计的初衷以及课后的反思。老师们贴上自己的发言后,开课人和骨干教师是要和议课人进行“对话”的,这样交互面更广阔了。反反复复,“真理与辩愈明”。从校本教研的角度,我们除了“随堂抽课”外,还有“研究课”专贴、“每周自由评课专贴”,不仅丰富了“网络议课”的层次,让更多的好课进入老师们的视野。

第六,网络议课的资料能有效存储,为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传统的面对面的议课,只能是参加听课的人参与,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随之结束。而网络议课的内容留存在网上,信息的存储性提高了,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还可以把进一步学习的心得继续与别人交流,对于开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而言,每一次阅读网上的评课意见,都是全方位反思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即使没有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已发表的评论,了解各家观点,参与评论,因此研讨的影响时间延伸了,指导面也更宽广了。

当然,5年来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因为网络是公开的,又是“实名制”,大家在“议课”时很难“直言不讳”了,而“议课”的价值点有时恰恰在“直言”里。我们也是通过技术手段把“议课”分成两个板块:优点、建议,不填“建议”,不让“发表”。但老师们有的还只是写上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还有,因为是网络议课,缺少“现场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锋”少了些。再就是受我校抽课的随机性限制,课的家常味浓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少了些,议课时难免说些套话。

 

 

 

  评论这张
 
阅读(562)|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