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工笔写意总相宜——《雪》写景艺术赏析(原创)  

2012-03-10 15:57:46|  分类: 阅读教学(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杂志约稿,请勿转载)

有资料显示:1924年年末,北方降雪。12月31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17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便诞生了。显然,现实中的自然景象给予作者的印象是《雪》产生的契机。但《雪》又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作者张开想像的翅膀,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终于将一腔情思作化绝妙的南、北雪景图。该文后又收入散文诗集《野草》,《雪》一经问世,引来了诸多关于“南国的雪”“北方的雪”象征意义的不同解读,我们学习该文,不妨另辟蹊径,从《雪》的写景手法的赏析入手。

一、抓住特征写景:吹尽狂沙始到金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但是,诗中的朔雪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昂向上的性格。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雪》描绘的两幅雪景,表现了两种各有其特征的美。“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这是一种秀丽的美;“朔方的雪”是“蓬勃奋飞”的,那是一种豪放的美。两种美水乳交融,是一曲和谐的雪的二重奏。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对自然的情怀,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陶冶性情、净化灵魂。这篇散文诗,是鲁迅独特思想和人格的一种艺术再现。

二、对比衬情写景:我以我血荐轩辕

《雪》的又一写景特色是对比。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构成这样的对比:故乡与异地、童年与中年,过去与现在等,对比是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描写,作者的感情也随之逐渐地由平静变为热烈。意境氛围对比——凸显地域特色鲁迅先生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两幅雪景图均以明丽的色彩、张扬的个性,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在文中,两幅雪景图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江南之雪——优美的意境鲁迅先生曾说过,他对江南的风景“并无敏感”,并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但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富有婉约诗般的意境之美。

两幅雪景,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雪景,一幅是眼前的朔方的雪景;前者美艳,后者冰冷;前者粘连,后者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前者着笔在“积雪”,后者着笔在飞雪;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前者会逐渐消逝,后者却“蓬勃的奋飞”……而这一切的对比都落脚在前者的明艳春色下情绪的低回和后者凛然难犯、顽强奋斗的精神上的比照。对比衬情,“以血荐轩辕”。

三、讲究层次写景: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首先绘出江南雪的全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各种鲜艳的花朵,在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艳丽。先生还写了“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写花草,写蜜蜂,都是为了写出那在严冬里“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然后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的特写,“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这一段描写如电影蒙太奇手法,用一连串“分镜头”具体、细致地表现了雪罗汉消融的过程,暗示平和优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经不起外力打击,不可过于眷念。在这里,作者以实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想像到现实,层层推进,笔触随情感而跳,愉悦的情绪因雪罗汉的慢慢消逝渐入深沉,这样,形成了意境的层次与景深,使画面格外的鲜明动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罗汉在内容与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继而立刻进入对朔雪的描写,读者不仅不感觉突兀,反因作者笔锋陡转,已感到压抑的情绪重新振奋起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妙用修辞写景: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江南的雪,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接着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者写作时神采飞扬之状也情态毕现。接下来,或形容,或比喻;或写色彩,或状形态,或暗示香气;或写静态,或写动态;或实写,或虚写,总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是运用工笔手法所致。在写朔方的雪时,采用写意手法,运用粗线条集中勾画“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点和“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动态。这样工笔和写意相结合,构成了迷人的艺术境界。通篇以描写为主,结尾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几乎没有直接抒发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正因为如此,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便有了很大的空间和多元的解读。

总之,这首散文诗在写景上的手法运用上留给了读者太多的启示,从工笔与写意相比、相称到两者的相谐,成就了散文诗的情景交融。

 

附:《雪》的文化背景:

《雪》这篇文章通篇写雪,却以“雨”开头,以“雨”作结。可以说,“雨”是统摄全篇的灵魂,其它各项描写都是以“雨”为参照系数的,在中国文化中,“雨”往往与“云”连用,《说文》:“雨,水从云下也”。古代先民大约先是看到雨自云天而降,滋润大地,万物生成。于是,以人拟天,“云雨”便成为天地交感的隐喻。《周易》:“乾以云雨流坤之形,万物生成”,但是“云雨”毕竟有别,“在天为云,坠地为雨。”这里“雨”就成了天之气降地且与地交通以化成万物的征候。《说文》:“雪,凝雨。”《释名》:“水下遇寒气而凝”,因为雪是由雨变化而来的,故写雪先写雨,雨变为雪,经由了寒气的冻结,其中所包含的对现实的思考自不待言。然而,雪的表现形态是以雨为根据的。

 

 

  评论这张
 
阅读(535)|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