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只是零散的课程碎片,教师为课程而教,学生为课程而学,这些碎片很难与学校的教育哲学与办学特色联系起来,课程出于一种自发状态,我校课程的开发也没有绕开这一初始阶段,但从2009年开始,尤其是确立了学校培养目标,凝练出了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后,基于自觉的校本课程开发日益突出,于是,我们有了这一张“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树状图”,现对这张图作一文化性释读,以便求教与方家。
“树状图”左边有四项内容:目标、领域、科目、模块,它所彰显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性,“培养能自主发展的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是我校培养目标,这自然也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树状图”的根部,所有的课程都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计,让学校课程目标直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对这一目标进行诠释的时候曾经指出它包含有四个关键词:自主发展、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现代公民,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课程体系的四大“领域”,由“四大领域”派生出校本课程的“七大系列”,五自德育课程系列、体艺2+1课程系列、人文课程系列、科技课程系列、英语课程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系列、社团系列,每一个系列都对应着某个领域,而每一个系列都有若干门课程予以支撑。由目标到领域,再到科目,最后抵达模块,渐次具象化,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树状图。
“树状图”由下至上整体呈渐淡绿色,具有明显的层次感,远看也是一气呵成,同时,其“树状”也与我校文化意象“雪松”具有相像点。值得注意的是,链接目标到模块的线是双向箭头,这里寓意每门课程都在为培养目标服务,同时,因培养目标而生发开去多彩的课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