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卫军下达的为他《听小丁老师上课和评课》写“序”的任务,同为“苏语五人行”的我,完全顾不上“有无空闲”“有无资格”之类的顾虑,毅然应允。或许,这是一次全面接触并学习卫军“简约语文”的机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本书的十个课例及名师们的精彩评点。《我的母亲》《春》《皇帝的新装》《窗》《社戏》《苏州园林》《斑羚飞渡》《台阶》《背影》《三颗枸杞豆》,这是一组文学类作品,更准确的说,是以散文为主的课例集,有的我“亲自”听过,有的卫军“亲自”跟我“得意”的描述过。
我看了大家对于他的课例的评述,这里面既有余映潮、曹勇军这样的大家,也有他的“粉丝”,但他们是从单个课例看去的,我这次又了新的机会(当然,你今天也有了),可以在“课例群”中抽丝剥茧出卫军的语文观,发现“简约”主张之重要“例证”。
何为“简约”,我想一定是“简约”在课堂结构、“简约”在问题设计、“简约”在课堂语言、“简约”在课堂的生成……在众多的“简约”里面,问题设计无疑是关键,是教学方法转变成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当下许多“满堂问”的课堂存在提问“过多、过浅、过碎”的“三过”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治愈课堂提问的“三过”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构建,以问题设计搭建课堂教学的框架,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还课堂以生命活力。现时,我们不妨把视角暂留在课堂的“问题组”中的“首问题”上,也就是说,关注卫军课堂“问题组”中第一个问题,譬如破竹,第一刀准确、刚劲,则“势如破竹”,是谓“简约”。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卫军十个课例“首问题”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低起点。他往往从孩子们的最初阅读感受谈起,再引出“首问题”,这样,从整节课来看就呈现出阶梯状。既符合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台阶》“首问题”是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并且“模仿《狼》的结构,先叙述故事,再做简要的评述”。“首问题”后第二个问题是“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难度在递增,也为下面的分析张本、铺垫。这是对于小说题材的教学价值的尊重,也是语言训练的典范。
《苏州园林》“首问题”则更加开放:“下面请大家再一次浏览课文,并注意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一、你觉得除了书下注解中的词语外,还有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它的音形义;第二,圈划出关键句,哪一句话可以统领全文,哪一句话可以统领一个小节;第三,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书的旁边。”这是一次自主阅读指导性问题,与《苏州园林》相对能“一望而知”的文本特点是恰切的。基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把文本用好、用对、用足,大概也是“简约”的主张吧。
第二是探究性。虽然首问题通常是围绕文本“写了什么”入手,具有“低起点”的特征,但又不拘泥于“写了什么”,“首问题”是“问题性”问题,而非“信息性”问题,这样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社戏》这节课,卫军采用的是“非指示性”教学,“首问题”都是学生的问题,“这是我从你们的问题里提炼出来的”,而“提炼出来”的三个问题又都指向“《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这一统一目标。1.题目是《社戏》,却还写了“偷豆”。2.“极偏僻的”平桥村,“但在我却是乐土”。3.“优待”?“嘲笑”?问题来自于学生,却不是简单的对于问题的罗列,而是有所整合,从“矛盾”中厘清情节,更重要的发现小说写作的奥妙。从课例来看,整节课师生都是兴味盎然的。
三是创造性。卫军总是依据文本体式特点形成一节课的“首问题”。能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应答式提问,而是教师在精心分析、重构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创造性提问。
《背影》“首问题”是在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一组生字词(这一组生字词的选择也是“别有用心”的)后老师的提问:“身体平安,又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这是一种“倒读”的方法,也是全文最动情处,大约也应是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四是生成性。卫军特别注重对于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尽管“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有固定甚至唯一的答案,但它对教学内容的引领和教学活动的牵引,在实际课堂情境中应该是动态生成的,适合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探究。
《皇帝的新装》一课,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情节,大家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是“骗”这个字。但接着,老师马上抛出“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一问题,就慢慢的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一个字”之问是引入性问题,还不能算是“首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将完成对于情节的梳理,但又不简单的梳理,梳理中有理性的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其实,据我所知,卫军在作文教学上是狠下功夫的,也有专门的著述,是避免重复见,还是有所遗漏,反正,本书却没有作文教学这块,总觉得太“简约”了点。
阅读《听小丁老师上课和评课》,再次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卫军对于八节课例的评点,拜读完后,我们依然能够瞭望到这样的风景:一是他在用自己的“简约语文”观去观照每一节课例。二是卫军是在对于评点对象之语文主张的大背景下评课,如,他知晓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有了《用生命解冻寒冷,找寻心灵的春天》的视角;他了解王君的“青春语文”“宣言”,有了《用生命为生命呐喊》;他洞悉徐杰的“精致语文”,于是《有效整合让教学走向精致》应运而生。就本(文本)论课,就课论课,就人论课,就理论课,四者高度融合与同化,也算是评课之别样景致了吧。
不能再写了,否则就不是“简约”了。是为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