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课堂│小故事里的课堂大道理(原创)  

2017-10-01 17:25:09|  分类: 教育反思(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课堂│小故事里的课堂大道理(原创) - 三槐堂 -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课堂里,聆听学生的发言)
 

关注课堂多了,也就有点着迷,看到、遇到一些事,就容易朝课堂方面想,这不,有三个故事,曾经长期占据着我的思考,有时欲罢不能,一直想诉诸文字,国庆长假,正好有空。先说第一个,给故事一个题目吧,《普朗克与司机》,这个是“看到”的。

马克斯·普朗克,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获奖之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一天,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您说呢?”普朗克犹豫了一下,说:“好吧。”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司机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这个故事流传到中国有了很多版本,“普朗克”也换成了名气更大的“爱因斯坦”。也有学者作过解读,大约是说知识有两类: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我看这里还有识记与运用的差别,司机识记了普朗克演讲的内容,但这种知识是“死知识”,是不能灵活运用的,就像很多幼儿园小朋友,也背了一些唐诗,“床前明月光”之类的,但他/她暂时却无法在明月洒向床前的时候吟诵出来,更无法进行改编成自己对景色的描画的话语。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的,否则与硬盘有何差别?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只剩下教学生默写的本领,日常教学时默写、复习时变着法地默写。好端端的语文变成了一块块的零落的语料。而最能体现语言运用的作文干脆也来个识记——背范文。所以,遇到“提问”,只有借助于“机灵”蒙混过关。

当然,机灵也是一种本领,因此,还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物理学家的普朗克和司机的核心素养各是什么?对于知识(这一讲座)的背诵两人并无差别,讲到动情处司机还有可能更加生动。但是解决问题呢?两人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了。但是,很多司机是有急智的,也就是反应能力极强,所以才能顺利为自己解围,便也有了一段戏剧般的传说。

这又让我想到国内某些“专家”,讲座时精彩万分,但与听众对话时就表现得很一般。在网络条件下,我们每个人的本领是大大超过自己本身的,就像美颜相机的效果超出“原物”一样。那些紧紧抓住PPT诵读的专家就很值得怀疑其“核心素养”。这一点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当然,我们也承认,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两者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从一开始就是相辅相成的。

这对课堂的启示是什么呢?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运用能力。比如语文,有人是没有作文教学的,这让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运用的训练?靠天收,那还要教育干什么?


课堂│小故事里的课堂大道理(原创) - 三槐堂 -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课堂里,话语权在学生那里)


第二个故事,《找不到楼梯口》,我自己是主人公了,2017年暑假,去厦门讲学,办完入住后,有两位工作人员非要领我去房间,她们走在前面,一人手上拿着钥匙,一人拖着我的箱子,我“老老实实”地跟在后面,来到电梯口、乘坐电梯、到达楼层、拐过几拐、找到房间、打开房门、取电、开空调、道别……中午十二点,她们“微我”:吃午饭了。我走出房间,一下子蒙了圈,好半天才找到楼梯口。我思忖起来,以前再复杂的楼层我也能直接找到,今儿个是怎么了。一想,其实很简单,刚才上来的时候是有人“教”我的;而平时是我自己“探究”的。

以前放寒暑假,家长总喜欢调侃自己的孩子,快点开学吧,你的那点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话很通俗,却能照见以前的课堂就是“教”。如今搞课堂改革,已经有了一些效果,但“学”还是很难普及。课堂里,我们最“不放心”的是让学生自己学,小组合作学习只要没人督促,一下子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教”何以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纵然你有心理学意义上的统计数据,也架不住老师的热情如火的“教”。可能的原因如下:尚无直接证据证明“学”就比“教”教学效果好。习惯了“教”,网络资源和文本资料都是“教”,拿来即用。“教”的经验丰富;“学”呢,一切都需要原创,老师们你还缺乏原创力。“学”带来课堂管理的现实问题,浑水摸鱼和“坏蛋”有了合适的气候。学界至今还在“打架”,一线老师莫衷一是。“学”及相伴随的西方学习理论,中国教师有天然的抗体。

课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记忆复现的场所,尤其不应是记忆完美复现的过程。因为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就会遇见浅显、过错、沉默。复现是机械单一的流畅。因为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课堂里你会看到自主学习,课堂结构大量的“留白”,复现是他主,课堂饱满地乍开。观照学情,是教学的起点,课前,尤其是课中的不断观照,课堂才会真正演变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否则只是有观众的独角戏。


课堂│小故事里的课堂大道理(原创) - 三槐堂 -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课堂里,老师要“挑拨离间”)


最后第三个故事,《电告、说明书和模型》,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省内《初中生世界》杂志的约稿电话,编辑赵老师跟我说了下本次约稿的要求(作文升格专题),我听得有些糊涂,但不好意思说自己没听明白,“明白了、明白了,你把征稿具体要求发到我邮箱。”交稿前几天,我打开了邮箱,一看“体例”,要求竟有七八条之多,习惯了个性化写作的我顿然心生悔意,但答应的事情总是不能耽误,只好硬着头皮看了个大概。正当我“懊恼”之际,看到邮箱“附件”里还有一个文件,一看是篇上一期的例文,下载后,立即摁着鼠标拖动光标大致浏览了一遍,心知肚明、莞尔一笑。

这段故事包含有三种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说明书的学习、模型学习。赵老师的那一通电话是在“教”我,对于我而言,是在进行“接受式”学习,这是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很日常的教学方法。第二种,属于方法的习得,类似于一篇说明书,告诉你完成一件任务要有这样几个步骤。第三种,最直观,放个样在这里,你如法炮制就好了,属于实践型。就像我们买了一样玩具,要自己拼装,看图是最不靠谱的,有个实物,哪怕是实物图,拼装起来就方便多了。

三种学习行为的划分从形式上看似乎存在着两级对立,但在性质和价值上并不是全然对立的。我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还是需要回到看看说明书,因为“文本”是不说话的,有一些细节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个别环节我有疑问,也需要咨询下赵老师。这样结合起来学习,一件合格的“产品”才有可能诞生。如同拼装玩具,看看图纸上模型,困惑了看看安装图示,再不会,问问“客服”。

由上面的三个小故事,我想到课堂发展四阶段的一段譬如,一开始,我们手上拿着皮鞭,赶着一群羊,祖先告诉我们那里有丰茂的草地;后来,我们领着一群羊,走过荒芜和荆棘,来到沙盘上标注的那片丰茂的草地;再后来,我们走在羊群后面,告诉前方有丰茂的草地,羊儿们撒欢似的找到了那片草地;一天,我们还是走在羊群的后面,羊儿们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找到了自己的草地。——你的课堂在哪个阶段?

我们还执拗于第一阶段吗、大约是这样的,因为习惯了“从来如此”,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从来如此,就对么?”



  评论这张
 
阅读(886)| 评论(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