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益民教育生活馆

核心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

 
 
 

日志

 
 

引导得法 铺垫“给力”(镇江)  

2011-05-25 14:52:26|  分类: 课堂作品(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评王益民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

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国斌

 (课堂实录见:http://wangyimin581.blog.163.com/blog/static/57104120101019101649982/

听王益民老师的课,我往往会惊诧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惊诧之余,总会想起叶老的话:“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8——719页)这次听《记承天寺夜游》也不例外。

我曾经比较极端的认为:语文水平高的学生绝不是语文教师“教”出来的,但一定是语文老师“导”出来的。这里的“导”当为引导。如果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阅读思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有所得,他(她)就会逐渐喜欢上语文课,进而在课外主动去阅读去思考去写作,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问题。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理应在如何“导”上下足功夫,但“导”又不能喧宾夺“主”(学生的“学”),因为“导”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想学”“能学”“会学”。要达到以上目标,就必须注意“导”的时机 、“导”的内容、“导”的方法。王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一、别具特色的开篇导入

一般来说,给八年级的孩子上《记承天寺夜游》,可以先介绍一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背景材料,然后直接导入新课,而王老师的导入却是从东坡“悲月”“叹月”“问月”“祭月”“咏月”的诗文展示开始,点出伴随苏轼跌宕起伏一生的月亮,寄寓了苏轼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从课堂呈现看,学生对这些诗文诵读的熟练,也表明该班学生课外阅读面较宽,语文素养较好,所以,这一导入设计完全没有脱离学情。(后来,我问过王老师,他告诉我,这个班其时正在进行“苏轼研究”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有宽度和深度的语文学习,这节课略见一斑。)

如果仅仅从“激趣”这个角度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似乎失之简单了。探究第四部分“分析月情”的教学,一学生在回答“见月光为何‘欣然’了”这个问题时,这样说——“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学生之所以能很快得出“将明月当作好友”的结论,这与开篇导入部分所作的铺垫是密不可分的。

说导入部分“铺垫月情”可谓名至实归。

二、简单实用的破题处理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破题处理。一般来说,此举意在让学生领会题目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通观这一环节,不难发现王老师的处理简单实用。说简单,师生对话,寥寥数语,全是提醒;说实用,人物关系,不全告诉,引发思考。教学中反对告诉,但必要的告诉又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如此,王老师在授课中还是注意绝不简单“告诉”,而是在“告诉”中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并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不要小看这一引导,学生在“披文入情”时这样解说:

“遂”解释为“于是、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可以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寻找张怀民,并且说“怀民亦未寝”,“怀民”二字足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很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

由此看来,第二环节的破题处理确实“实用”。

三、高妙独到的朗读指导

文言教学离不开朗读,而如何读出这84个字短文的情感,这又是一个较高的能力要求。围绕这一问题,王老师通过对话巧妙地让学生领悟各段的情感。第一段的“欣然”之情,第二段的“惊喜”之感学生较易领会,而第三段的情感学生存在分歧——一说旷达,一说悲叹,而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贸然下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来读这一段,假如是“旷达”应该如何读,假如是“悲叹”应该如何读。然后亲自示范,“哈哈”和“唉”的词语嵌入,可谓匠心独运,非常贴切的传达出“旷达”和“悲叹”的不同情感,故而赢得了学生的由衷掌声。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这样评价《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这篇小品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王老师的朗读示范给予学生的恰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这种“描述”

可谓高妙独到,它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住作者情感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复杂情感的热情,这就为学生“披文入情”分析鉴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开头的朗朗上口的诗文朗读,到“披文入情”的一贯做法,这都表明这个班学生的训练有素,试想,凭借以上得法的引导、给力的铺垫,这样的课堂,想不出彩也难!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身处这样的课堂,当信“教学相长”不虚!

 

 

  评论这张
 
阅读(840)|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